一、CIPP評鑑內容
(一)、背景評鑑(context evaluation)
背景評鑑的基本取向在於確認某研究對象的長處及缺點,並提供改進的方向;同時也用在審查各種現有目標及重點是否符合所欲服務對象的需求。背景評鑑的方法包括對研究對象作各種測量,並加以分析,而其目的即在審視所欲評鑑者的地位與環境。用來說服該機構最迫切需要改進與支援之處;可評估改進計畫完成程度。因此背景評鑑至少必須包含政策背景、環境背景及需求背景三大要素。
(二)、輸入評鑑(input evaluation)
輸入評鑑的主要取向在於為一項變革方案指示行動方針,其方式是尋求各種可能的途徑,並嚴加考察。輸入評鑑的全部用意即在幫助委託人在其需求及環境的前提下,考慮各種可能的方案策略,並發展一種適用的計畫。其主要目的即在審度需投入的人力、物力、與財力是否能夠配合。
(三)、過程評鑑(process evaluation)
過程評鑑基本上是對一個實施中的計畫作連續不斷的查核,其目的之一是在對管理人員及執行人員提供回饋,以了解方案的進度如何,是否依原訂計畫實施,以及是否有效地利用可用的資源。過程評鑑的主要目的在經由一種品質保證的過程,幫助工作人員執行他們的方案;而其主要的功用在獲取回饋,以便幫助工作人員依原計畫執行。如果原計畫有所缺陷,則幫助修正該計畫。過程評鑑的紀錄也是評鑑績效的有用資料,同時此種評鑑在解釋成果評鑑所得的資訊時頗為重要,因為在考慮一個方案為何得出某些結果時,應先了解在執行方案時,真正實施的內容究竟如何。
(四)、成果評鑑(product evaluation)
成果評鑑的目的是在測量、解釋、以及判斷一個方案的成就。對於成就的回饋,不論在方案執行的過程之中,抑或結束之時,可謂均相當重要,而成果評鑑往往更應擴及於長程效果的評估。成果評鑑的一項主要目標,是在確定方案符合需求的程度,並廣泛地檢視方案的效果,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,以及正面的與負面的效果。成果評鑑的基本功用在於確定一項特定的方案是否值得繼續實施,或重複實施,或擴展到其他的場所。
二、模式圖
註:採自「教育評鑑」,郭秋勳,1996。教育概論,王文科等編,頁30。
三、 Stufflebeam 所領導的評鑑中心訂定六項目標:
1.為教育機構提供評鑑服務
2.研究這些服務所得的經驗
3.構思更理想的評鑑方式
4.為新的評鑑構想設計工具和策略
5.訓練教育人員使用這些策略和工具
6.傳播與此中心有關工作與成果的訊息
(江啟昱,1993;曾淑惠,2004)。
․來源:
https://www.nhu.edu.tw/~society/e-j/52/52-26.htm
https://sites.google.com/a/qtm.ks.edu.tw/000/1-11ji-ben-zi-liao/1-1zi-chuan-xue-jing-li
http://cte.tku.edu.tw/files/writing_journal/33/6_534d8353.pdf
留言列表